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

下一個目標:對咀


因工作之便,天天直接與間接地,與被社會主流視為精「英階層」的人接觸。分分秒秒談著金魚缸反正不可能,不時就會觸及時政問題。

作為一個經常與第二、三代接觸的第四代人(剛好「踩界」在港英殖民與回歸後特區管治中成長),而又碰巧我的性格很喜歡和長輩對話,久而久之我便發現,大家的爭論完全「唔對咀」。

其中又不完全是典型「食鹽多過你食米」式不聽人意見,而是雙方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沒有同時發展,造成有心無力的局面。

還是一位長輩說得好。作為一位四、五十歲的管理階層,他很明白自已的局限,也願意聽聽別人的聲音。兩周前我問他對於興建高鐵的立場,他忽然有感而發地說,自己已經不能理解「八十後」的思考模式,因為這一代人腦袋中已不是溫飽問題,也不是經濟發展問題,從高鐵與菜園村、網上發起的支援劉曉波行動看來,八十後的首要堅持,是社會公義與民主進程,是我們這片土地環境何去何從,作為一個一定會先「去」的人,自問沒有資格截住這股潮流,若果這是我們的下一代所選擇的。

的確,為公義發聲這種曾被視為「偉大」和「無私」的「情操」,在網絡世界的推動下變得低成本,變得是「舉手之勞」。(試想,以住要抗爭大概要付出很多時間去看資料、與人討論才出一個能說服自己的結論,然後組織人們上街又要出席研討會找尋盟友,發表意見要投稿,如今所有事情都可以安坐家中進行!)

結果,科技讓我們更有機會表達自己,卻沒有教曉我們溝通的方法。

更「不對咀」的是,走得比較前的第三、四代,已經習慣以民主為大前提,一個制度不合乎民主、不合乎公義的制度自然是不能容忍的。可是,我在過去一年竟然發現,身邊有很多人,當中不乏曾到海外生活、接受高教育的第二、三、四代人,會跟我辯論到底我們要不要民主!?OMG,這個問題我們自以為很有共識,不是嗎?怎麼「降呢」來討論這個?

如是者,部份人就落在一個讓建制派(或稱保皇黨,whatever,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命名)有機可乘的地方,接受「民主也不是什麼好東西」、「中國沒有民主也一樣強大」,甚至成龍的「台灣很亂」一類的「豬嗡」也可趁檔足入你的腦袋中,加上「看!(指著新聞片段衝擊中聯辦的場面)那班人多不講理!」那邊廂的民主派(again,whatever you call)又繼續說其民主為大前提的道理。

這些多是本身理念不算清晰,又懶得花時間搞去思考和搞清楚真相的人。偏偏我們的香港,我們的教育之下,正是以這種人為絕大多數。他們會為銀行戶口裡的數字很賣力,但對這片土地,連google一下正反兩面論說的半小時也沒有。

說真的,我也曾經被這說「豬嗡」動搖過,而且是在唸大學的時候。選擇在這新一年,開這個新的blog,除了希望來年自己可以提高生產力,更是自我督促,在不同論說面前要多思考、多讀書,利用工作之便為上述的「不對咀」搭上一點對話空間。共勉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